2024年7月20日,首届“创 · 道 · 荟”论坛在深圳华侨城洲际大酒店圆满举行。本届论坛以“创新·创业·创变 催生新质生产力”为主题,来自多个行业和领域的科技企业家、专家学者、行业平台公司管理者、投资孵化机构管理者等2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共同探索科技成果转化之道,谋划科技创新企业持续发展之策,催生新质生产力。同期,清研环境举行了公司成立十周年庆典活动。
本届“创 · 道 · 荟”论坛由清研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力合科创股份有限公司主办,深圳市力合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岭南生态环境创新联盟及清华大学创领工博科协深圳创领工博之家协办。
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会明教授,桂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王敦球教授,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终身教授Max Dohmann,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王凯军教授,深圳市力合科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贺臻,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副院长左剑恶教授,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学袁志国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冯玉杰教授,桂林理工大学前校长解庆林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尹笃林教授,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总院总工程师郑兴灿,深圳金达环境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小沁,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总工程师万年红,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总院副总工程师黄鸥,国家卓越工程师、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主任、总工程师宋神友,昆山市水务集团董事长张磊,江苏方洋水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郭磊,武汉创新产业研究院院长助理刘维华,深圳市环水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姚立三,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五院总工程师熊建英等具有卓越成就的专家学者、科技企业家、行业平台公司管理者和投资孵化机构管理者出席了本次论坛。
清研环境董事长刘淑杰代表活动主办方发表致辞,对嘉宾和参会代表表示了最热烈的欢迎。刘总表示:“创·道·荟”论坛旨在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要素,深入探讨如何通过创新、创业、创变来催生新质生产力,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现实力量。我们希望搭建开放、包容、互惠的交流平台,让每一位参与者都可以与专家进行思想碰撞,从而找到灵感,获得启发,实现自我价值。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前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科技教育委员会主任刘伟强先生在致辞中提到:科研成果、领军人才和金融资本的深度融合形成了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科技创新的特色。清研环境和力合科创集团的成功上市体现了社会对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科技创新模式的认可,也是清华大学服务深圳特区发展的一个成功案例。
本届“创·道·荟”论坛设置了“战略与机制”、“人才与技术”、“企业家实践”、“场景交互、群策群力”以及圆桌对话环节,13位专家学者在论坛上作了主题报告,分享了自己对学术前沿与行业洞察的真知灼见。
战略与机制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王凯军教授以“技术创新途径与选择”为题进行了主题发言。他表示:公共服务事业行业在“新质生产力”和“AI”的发展驱动下,产业未来已初见雏形。在当下复杂的环境下,水处理行业要围绕新的技术平台,培育生态的链接,这是颠覆性技术发展的路径;企业自身,要考虑企业的运营方式,围绕某细分领域进行生产要素重新投入。
深圳市力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贺臻先生带来了题为“从书架到货架——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主题演讲。他表示:科技成果的转化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环节。一个很好的商品,通过作品到样品,到产品,到一个优秀的商品,才能真正完成一个从书架到货架的全过程。力合科创通过“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产业链”和“陪跑、领跑、接力跑”把技术、人才、资本和产业的应用场景等创新要素深度融合,通过科技成果的转化,企业的孵化到产业的催化,形成整个科技创新的生态和体系。同时围绕“新材料产业、数字经济产业”培育自己的企业,形成了“力合四链三跑双一流”的发展体系。
人才与技术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副院长、环境与生态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左剑恶教授带来了“高校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的主题分享。他表示: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注重工程硕士/博士的培养,通过搭平台、建模式、立项目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工程实践能力。目前,学校已经和外部企业、事业单位或科研单位等共同建立215家创新实践基地、协同育人基地等平台,并成立了创新工程教育平台;建立了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的基地实践课程、交叉创新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组成的“三进阶”的实践课程体系;与华为、腾讯、鹏城实验室等企业或平台建立了多个校企合作项目,全方面系统化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终身教授Max Dohmann带来了“德国的环境技术创新和工程人才培养”的分享。他表示:中国在环境工程水处理技术和固体废弃物资源化领域的创新和发展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德国的工程教育要求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践才可以拿到学位,希望中国可以加强对专硕在企业的实践要求。
哈尔滨工业大学冯玉杰教授带来了“灰绿结合,污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的应用”的主题分享。她表示:“灰色”是产碳的,“绿色”实际上是汇碳的,灰绿结合需要有效降低灰色系统的碳排,增加绿色系统的效率。城市水循环系统绿色增效的核心问题是在低碳的情况下如何提高氮磷的去除率,同时减少占地。灰绿结合进行节能降碳,对未来的低碳绿色发展提供了优选的路径。
清研环境首席科学家、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陈福明教授带来了“技术创新须道法自然”的主题分享。他表示:有效、高效、节省、低碳是技术开发的原则,技术创新来源于观察自然,理解自然、效仿自然。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需要高效的物质转化工程,需把自发的转化过程和自然界的反应过程强化成工程手段,这种技术的创新最好以装备的形式出现并能发挥最大效用。
企业家实践
清研环境董事长刘淑杰女士从产业化实践者的角度带来了“从研究院到创业板:清研环境十年创新创业中的机遇与挑战”的主题报告。她表示:2004~2014年是RPIR技术的创新阶段,即把创新想法项目化,创新项目技术化的过程。2014~2016年是创新技术产品化、创新产品商品化的过程。这期间清研环境成为了第一个由发明人带领团队直接创办公司进行技术产业化的公司。2016~2020年是抓住机会,单点击穿的阶段。RPIR快速生化污水处理技术第一次在全国性的会议获得了有效推介,随后建立了首个万吨级市政污水厂原位不停产提标扩容案例,并得到了行业内具有前瞻性眼光的专家客户的大力支持。随后我们建立了首个超过10万吨级装配式应急污水处理厂,引领了黑臭水体旁污治理高标准处理的先河。
2020~2022年是迭代反馈,持续创新的阶段。针对客户的反馈,我们对RPIR技术进行迭代优化,比如加盖遮阳除臭,设计更便于维护的出水管道与方式,设计更自动调节的出水堰板;针对客户提出“更高的出水通量、低少的占地、更少的吨水投资“的新需求,MCBR模块诞生了,并衍生了更多新的应用场景。
2022年,清研环境成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实现了资本化,迈向了平台化。2022~2024年是创新体系化,企业平台化的阶段。清研环境通过现有技术、自主研发新品类、投资并购三种途径,实现创新产品的进一步丰富和产业化。
刘总总结道:清研环境已通过RIPR和T-Bic快速生化污水处理创新技术的市场应用,打造了第一曲线;我们将在全球市场下寻求同样追求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人才团队,通过投资并购,协同创新建立新的“专精特新”增长曲线,打造创新技术产品化的“专精特新”集群。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武执政副教授带来了“有人情味的语言大模型”的主题分享。他表示:有人情味的语言大模型简单说就是让AI更加有情商、更有人情味。首先让AI能够理解到人说话的情绪并给出不一样的回复,并能够用我们喜欢的声音每天与之互动。目前,这些开源的系统受到了业界的认可,在海外也得到了专业团队的宣传推广。
雷茨智能装备(广东)有限公司创始人、总裁吴炎光先生带来了“从环保到能源:雷茨风机的行业突围实践”。他表示:雷茨是一家集“节能+供能+储能+用能”为一体的能源综合解决服务商。雷茨的产品创新并不是跨行的创新,是基于90%的现有技术,再加10%的创新演变而来。
北京中源创能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执行董事阎中先生从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以及管理创新等角度带来了“一个科研人员的创新探索与创业思考”的分享。他表示:技术创新不仅是产品性能的改进,是可以让整个行业市场的竞争地位、竞争格局发生改变,并让创新者能够在某种场景的某一点重新建立竞争的优势。在工程化转向产品化的过程中,要真正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而不是单纯从技术角度出发。当下,我们要去创建新的生产性资源组合是关键。
安徽普氏生态环境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张宁迁先生带来了“以需求为导向的衍进创新—普氏环境经营实践”的分享。他表示:“衍进”是衍生,是由此及彼的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是进化,是对技术成果不断的迭代。普氏的技术坚持以环境技术装备化作为底线,并在技术创新上围绕以下三个基准进行“衍进”:基于市场长期的战略的需求、基于当下应用场景适配性的需求以及基于自身产品优化迭代的需求。
场景交互、群策群力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深圳环境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原总工程师张金松先生带来了“水务数字化价值实现与场景创新”的分享。他表示:数字化转型应该以价值导向实现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我们可以通过做规划、治理数据、搭建平台、抓场景、共建设来实现数字化的转型价值,其中如何利用数据创造价值是核心问题。水务领域要做场景的创新,要从用户端绑定,既有工艺技术的创新,也需采用新一代信息化技术共同塑造新模式、新业态。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万年红先生带来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背景下污水厂强化二级处理的新工艺及应用”的分享,他表示:中南院近些年在强化脱氮除磷的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属于集成创新、应用创新和工程创新的范畴。目前,国内在强化脱氮除磷新技术和新工艺上也有了很多成功的实践。例如RPIR技术,中南院和清研环境等单位联合申报发布了相关的团队标准。对于这些新技术新工艺,我们采取审慎的态度并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进行积极推广。
圆桌对话,跨界交流
本次论坛还特别开展了圆桌对话,由未来水科技创新平台发起人、江苏省(宜兴)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前院长高嵩先生担任嘉宾主持。深圳市力合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汪姜维先生,郑兴灿总工程师,袁志国教授,黄鸥副总工程师,宋神友总工程师等嘉宾分别从投资机构、设计院、科研院所、重大工程项目实施负责人等角度,围绕创新要素、创新的痛点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并进行了深入交流。
在本次论坛上,清研环境与昆山市水务集团签署了关于协同创新、产业发展等内容的战略合作协议,与深圳清华大学国际研究生院共同宣布成立“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清研环境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并在论坛上举行了揭牌仪式。
在“创·道·荟”论坛圆满落幕后,清研环境举行了公司成立十周年庆典活动,各界嘉宾欢聚一堂,共襄盛举。在晚会上,清研环境IP卡通形象神龙“若璞”以及公司司歌《若璞》正式发布,清研环境也对十年来一路支持的客户和员工代表表示了衷心的感谢,特邀嘉宾以及清研环境员工代表为现场观众演绎了多个精彩的节目,现场气氛热烈,令人目不暇接。
首届“创·道·荟”论坛取得圆满成功是一个好的开始,清研环境希望通过“创·道·荟”论坛,搭建一个开放、包容、互惠、交流的平台,让来自不同行业和领域的每一位参与者通过思想碰撞,找到灵感,获得启发,实现自我价值。未来,我们将迈向崭新的十年,清研环境将以更加坚定的步伐为我国水处理行业发展,为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