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个月的在轨试验,北斗上一次卫星试验全部合格,即将正常启动,全球网络将正式启动,使我国拥有全球覆盖范围,同时拥有完全自主可控的卫星导航系统。实际上,从移动导航到渔船定位,北斗已经悄然存在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随着北斗卫星的全球部署,最新的应用将是什么?
全球网络之后,北斗拥有更高的精度和更强的性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外用户加入!
7月13日,首都国际机场即将开始一项期待已久的机载测试。这项测试是在飞机上安装北斗定位和跟踪设备,然后连接北斗卫星,以模拟如果北斗在飞机飞行过程中用于飞机定位,飞机与北斗设备之间是否会出现电磁干扰。
在不到40秒的时间内,测试设备显示已经搜索了12颗北斗卫星,并正式开始了测试。
在飞机驾驶室中,机组人员根据测试要求不断调整频率。北斗跟踪监控终端和其他机载电子设备经过六大项目的60多个频率测试后,可同时正常运行。
由于我国民航飞机大多来自欧美国家,北斗定位跟踪设备在中国民用航空领域的使用将出现许多技术上的不兼容。通过科研人员的努力,这些问题正在缓慢地得到解决。测试的成功意味着北斗应用行业的能力已达到较高水平。到今年年底,他们将完成一项示范项目,供民航管理局改装20架中国航空飞机。
根据中国民航局发布的一份文件,到2023年年底,所有民航运输机将具备基于北斗的定位跟踪能力,实现对航班的独立可控全球跟踪和北斗定位跟踪设备的研制。到2035年,中国民航运输机将进一步实现北斗自主导航。
北斗导航的新功能不仅应该应用于飞机、成功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而且还需要开发许多新的功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广西、新疆和湖北示范区的应用,在中国林学院资源信息研究所的大屏幕上实时显示。北斗导航系统还具有短消息功能。导航卫星在向地面传输导航信号的同时,可以与地面进行双向短信息通信。林业科学院的管理人员可以实时掌握各地上报的信息。
刘鹏感到高兴的是,北斗全球导航系统成功联网后,还可以在森林面积测量、木材材积估算、森林巡逻、森林防火、区域边界测量等方面提供更准确的定位服务。
随着北斗全球导航系统的全面建成,北斗正以快速的速度被世界各地的用户所接受。缅甸渔业部在2019年购买了1000台北斗舰载终端设备。除了基本的导航功能外,他们对渔船的位置信息和轨道服务也非常满意。目前,他们正期待着北斗的短消息服务。
短消息功能是北斗应用终端的独家秘籍。在中国及其周边海域没有基站和手机信号的情况下,短消息可以实现渔船与渔船、渔船与指挥中心之间以及1000个汉字之间的实时交互。目前,中国有7万多艘渔船和执法船只都配备了北斗应用终端。
自六月以来,随着北斗导航系统最后一颗卫星的成功发射,孙勇及其国际业务负责人变得越来越忙,越来越多的客户咨询和要求更多的具体要求。
天地独立可控宽度
北斗最强壮的大脑到底是怎么诞生的?
据统计,世界上已有137个国家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签署了合作协议。随着全球联网的成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未来的国际应用空间将继续扩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一项重要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之所以能够继续不断升级,实现应用多样化,是因为中国开发商牢牢掌握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那么,100%的国内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究竟是怎么发展出来的呢?
在航天科技集团第502研究所实验室,"经济半小时"记者会见了第一位参与北斗卫星研发的研究员高星。这位80多岁的老人正拿着太阳能电池板驱动装置SADA。
SADA就像人体的肩关节一样,可以推动太阳能电池板向太阳方向旋转,从而不断获取能量,并将能量转移到卫星内部。SADA在整个卫星上似乎并不显着,但它被称为"卫星的生命线"。
然而,在北斗一号开发的初期,我国的技术储备还很不完善,太阳能电池板的驱动结构只能从国外引进,为了牢牢把握住自己手中的"生命线",高星带领团队拉开了本土化的序幕。
上世纪90年代,一方面是国外的技术封锁,另一方面是国内元器件制造商的产品和技术还不成熟。当高星在中国摸索开发第一个长寿命、高轨道太阳能电池板驱动机构时,发现驱动机构的旋转部分与固定部件之间的温差接近60摄氏度,产品是否能经受这么大的温差测试,高星心脏没有底线。
高星的书桌也珍藏当年的手稿。实验设备完全是手绘的,大约有几百个零件。
为了验证所设计和生产的产品是否经得起60摄氏度的温差,高星自行设计了自己的实验设备,并在中国进行了第一次温度梯度实验。实验持续了三天三夜。在反复的实验中,他们终于成功了。
目前国内太阳能电池板驱动机构有四大系列,二十多种产品,三百多套国产产品在太空提供服务。30多年来,从北斗一号到北斗三号,世界各地有55颗卫星离不开高星等先驱者,还有更多的年轻面孔。
由于其聪明的大脑,北斗3号卫星有能力精确地设定轨道、独立生存和控制自己。航天科技集团第502研究所的星载计算机和电子产品开发中心是"最强的大脑"诞生的地方。
该产品总工程师华新新告诉记者,如果将卫星与人体相比较,我国过去的大多数卫星都有两个大脑,一个负责思维、视觉和肢体运动,另一个负责卫星的生理调节和与外界的通信。北斗3号新型的"集成电子系统"可以实现"一种大脑使用",一套系统可以实现过去两颗卫星的"大脑"功能,承担控制和数据管理的功能。
新的"最强的大脑"只有原来大小的1/6,但功能比原来更强大,这样的突破是前所未有的,关键是经过两年的磨难,他们开发了一种具有纯中国血统的四核芯片,创造性地将原来的20多台计算机和数千条信息合理有效地分配给了四台计算机。当时,强大的四核芯片在世界上是非常罕见的。
这个看似薄薄的芯片不仅集成了数百万个电路,还凝聚了"中国更新"和团队的辛勤工作。从北斗一号的开发,我们必须依靠核心部件的进口,到现在的芯片,核心部件已经完全国产化。今天,中国研究人员带着信心和决心,继续探索更多的遥远空间的奥秘。
半小时观察:尖跨志明河
经过30年的恒星布局,从北斗一号到北斗三号,核心部件已在中国制造。为此,研究人员经历了无数次的颠峰和绝望,并以自己的智慧、自力更生和自我超越,全面完成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2019年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总产值为1,700亿美元,预计10年后将增至3,700亿美元。未来无人驾驶飞机和智能城市的建设仍有巨大的商机需要开发。北斗未来将向世界开放,并将成为70多亿人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