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9年开始,商汤科技与智元汇等合作伙伴在地铁业主的指导支持下,建造了全球第一个人工智能轨道交通通行平台——SenseMeteor商汤睿知智慧轨交平台。
这些城市的日通行量达数百万级,而北上等一线城市甚至达到千万级,商汤科技的“超级平台”是如何做到的呢?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信息化专业委员会2020年度大会”上,商汤科技交通行业总监李拯发表主题为《AI轨道交通行业实践》的演讲。首次揭秘了商汤智慧轨交通行平台背后的硬核技术,并分享了商汤在推动个人信息安全标准的落地、驱动行业规范前行方面的最新成果。
以下为李拯演讲内容整理:
信息安全先行
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对信息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自2017年以来,国家相继推出了多个人脸识别、个人信息安全等相关的标准和规范文件。
商汤积极参与了个人信息安全法规的立项和起草,并在2019年11月被委任为“人脸识别技术国家标准工作组组长”,目前已经完成两份标准的立项发布工作。
那么这些标准如何与轨交通行场景结合?
李拯以地铁场景举例,面对个人信息拥有者“乘客”,需要保留个人信息拥有者“乘客”在事前、事中、事后等的知情权;通过时,需要以强化明确的方式告知信息获取需求;乘客可以随时更改和取消个人信息。
面向“地铁运营方”,在获取信息时要遵循最小必要原则,如:不应超过向个人信息主体告知同意的范围收集相关信息;隐私政策要向用户明确呈现,数据要存储加密并且要做全线管理;图像数据和身份信息要分开存储,甚至采用不同的加密方式;个人信息注销后,不可重复使用。
随着标准和规范的不断完善和行业意识的不断提高,智能轨道交通行业可以迎来一个便利和安全的新时代。
高精度、低延迟、高并发打造便捷通行
众所周知,人工智能在轨交行业应用的难度系数是行业顶级的,那么它到底难在哪?
算法精度要求高。据悉全国轨交年客运量将近250亿人次,其中如北上等一线城市均超过1000万的日通行量,对算法的精度要求非常高。而且,如果误识别率达到支付水平,需要达到百万分之一的误识别率,才能避免大量客户投诉。
第二,要在恶劣的环境中实现活体识别。轨道交通环境涉及强光、背光和嘈杂的人员流动,活体识别比常规门禁场景困难得多。第三,交通速度要很快。想要实现每分钟40人的高效通行,需要在400 ms内完成一个人从信息采集、识别、比对、支付、票务平台的端到端处理。
第三,通行速度要非常快。如果想做到每分钟40人的高效通行,就需要在400ms内,完成一个人从信息获取、识别、比对、支付以及票务平台的端到端处理。
第四,并发处理需求高。很多地铁公司的检票机数量可达5000至1万台,通行高峰时期对后台的并发要求非常高。
面对以上几乎不可能完成的难题,商汤科技逐个攻破,并成功应用实践。
首先,基于自建的算力和算法平台,商汤的算法精度能够以每年一个量级的水平持续提升,今年已经实现了百万分之一误识率。
要支撑轨交这种复杂场景,还需完成特征过滤和特征融合。
特征过滤可以保证注册时得到高质量的底库人像;特征融合是指在用户每次通行后,持续更新用户的特征变化情况,实现支付级精度的持续提升。
其次,在端到端瞬时搜索问题方面,商汤通过“先粗搜,再精搜”的两步走方式。满足地铁快速通行小于400ms的时间要求。
基于在AI领域的长期积累,商汤还采用技术成熟的分布式架构以及异构计算优化,在满足地铁场景万路并发的同时,持续提升轨交系统的稳定性。
未来,人工智能与轨道交通的结合将极大推动城市运转效率,创造更加智慧、安全、便捷的城市生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