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火车站位于城市的中轴线上,有着巨大的体积和强大的气田,足以成为城市的纪念建筑。
长沙火车站建成前,清末民初修建的小吴门老火车站已经运营了六十多年,超载严重,铁路运输需要修建一个新的大车站,如果是这样的话,长沙站就不足以成为一座重量级建筑,当时人们强烈的主观愿望是把它升华为一座纪念性的建筑,这是铁路运输的客观需要。
用全国的智慧建设全国第二大车站
信仰可以建造伟大的建筑,这是贯穿人类历史的美学法则。
因此,长沙站投入了无数的智慧。湖南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朱旭峰介绍说,长沙火车站于1974年7月开始进行方案设计。当时,全国16个省市的设计院和高校提供了60种平面方案和70种立面方案。湖南建筑设计院负责当时所有设计方案的归纳和综合整理。当时的铁道部部长万里参加了中国许多著名专家的讨论。可以说,完成这一伟大事件是全国人民的智慧。
这不仅是整个国家的智慧,也是长沙火车站的物质和人力投资。当时2400万的建筑投资是惊人的。根据"长沙火车站建设工程纲要",长沙火车站有10多个项目。这个城市火车站的工程是巨大的。对于新车站的建设,长沙市民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几乎所有50年代前后出生的城市居民都参加了火车站的强制建设。据指挥员1977年在长沙站开幕式上的讲话,全市有40多万人参加了车站的建设,各单位支持车站运送了30多万吨物资。
京广铁路城市密集,长沙不是最重要的城市,为什么长沙火车站要建设全国第二大车站?原因在于长沙独特的政治地理定位。作为毛泽东主席家乡的首都,长沙当时是人民心中的圣地。当时长沙火车站副站长龚顺元曾说:"当时长沙新建车站更多的是一项政治任务,可以说是你想要的。
1975年,铁道部正式批准建设长沙新客运站,该站位于东郊草木沼泽和低洼地带,即东屯渡、五里排。同年7月,该站破土动工,10月开工建设。
1977年7月,长沙火车站通车,仪式是为国庆节特别安排的。国庆节这天,数万人聚集在长沙火车站前庆祝,甚至还有一些外国游客乘火车前来参观。那是一个狂欢节。
所有为长沙火车站付出智力和体力的人都会记得它的存在。这是一座集体主义精神的丰碑,他们为此付出了青春和鲜血。
长沙火车站有哪些方面“超越时代”?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刘肃认为,标志性建筑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作为一座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建筑,长沙火车站为何经得起长期的考验?这应该从它的建筑性质开始。
长沙火车站被建筑师列为“具有特殊意义的大型功能性建筑”。如果这个定义有点模糊的话,可能会被解读为纪念火车站。它的设计既要体现纪念性,又要保证“以人为本”的功能。副总建筑师朱旭峰告诉我们,从功能上看,长沙火车站最大的特点是“前后错层,地下进站,分散空间候车”,这是当时先进的设计理念。
一座伟大的历史建筑不仅要记录时代,更要具有“超越时代”的经典特征。
不同的人在长沙火车站经常看到不同的审美特征。它有一个像钟楼一样的现代立面,三层楼的立面与斯大林主义非常相似。我认为它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的矛盾性和统一性。
长沙火车站诞生于一个极端反传统的特殊时期。为了表达对它的纪念意义,它的建筑形式和装饰风格仍然延续着传统的模式。它的传统在于建筑精神。宏大内敛,一直是传统纪念建筑的特点。它的现代性在于摒弃单调乏味的传统,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宏大的形象。传统的融入使长沙火车站超越了那个特殊的时代。与同期建筑相比,长沙火车站庄严朴素。
刘肃教授认为,70年代末极端的反传统思潮已经开始退却,那一时期的建筑师“还有些自己的想法”。长沙著名古建筑专家、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推进委员会委员刘淑华认为,长沙火车站是一个注重功能的现代主义,而对对称性的追求和对细节的关注则体现了新中式风格的要求。
一百多年来,中国建筑随着历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与现代或分裂或融合,成就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建筑时代。从租界引进西式建筑到国民政府时期“中国固有形态”的复兴,中国建筑完成了中西文化的融合。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继续把“民族形式”和“国际化”结合起来。装饰主义、折衷主义、各种思潮不断影响着我们的建筑道路。长沙火车站诞生于新中国两个历史时期的交汇处,是一个局部的突破。从前,人们可以期待未来的纪念之路。
长沙火车站作为一座特殊的历史建筑,实属罕见。它是一座关于建筑、城市和时代的纪念碑。刘苏教授说,长沙火车站是革命时代的象征,当时长沙只有三座建筑,分别是清水塘中共长沙历史博物馆、湖南第一师范大学南校区图书馆、长沙火车站。如果我们看不到那个时代,我们就再也见不到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