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防损手镯、智能护理床、情绪护卫机器人。市场上的智能养老产品越来越丰富。然而,这些真的是老年人所需要的吗?他们能用吗?
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有效解决老年人智能技术使用困难实施计划","数字鸿沟"一度成为热门话题。最近,在第三届燕山捐赠论坛上,一些业内人士和专家就如何弥合智能养老中的"数字鸿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北京市社会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认为,智能养老的本质不仅在于技术的"智慧",还在于能够解决老年人在家中或养老机构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在日常养老服务中,技术不是一种独立的存在,而是应该与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以解决老年人的真正困难和问题。"李红兵举例说,对于长期卧床的严重残疾老人,智能老人应该整合各种新技术,注重"双向管理"的需要,使他们和他们的家庭能够享受更高的生活质量。
智慧为老年人提供智慧,同时也需要‘利益’。"中国老龄工业协会会长曾琦认为,要抓住"养老服务"的核心,在智能产品和服务中体现老龄化、有益性和人文性。
一些智能应用程序使用程序繁琐;有些可穿戴智能设备功能单一,或存在安全风险,或引起皮肤过敏反应。实际上,一些智能养老金产品的使用并不好,老年人的认知度不高。
曾琦认为,老年人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应融入人文关怀的元素;智能养老服务的提供者应建立消费者反馈机制,收集老年人在智能产品体验后的评价,判断产品或服务的效果。
智能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也应该是亲民的。"他说,老年人消费的特点是强调负担能力而不是奢侈品,而价格也是老年人不接受智能养老金产品和服务的重要原因之一。
要用养老智慧填补"数字鸿沟",在发现老年人真正需要的基础上,也要进行资源整合。
曾琦说,全国各地的老年人服务信息平台已经建立起来,将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信息与服务提供者的服务信息相匹配,使老年人能够很容易地在家中获得养老服务。但是,由于覆盖面小、客户少、供求信息收集不完整,一些平台已经失败了。"-
如今,许多养老机构和企业都在积极构建类似的平台。然而,分散在不同机构的零散数据,形成了"孤立的数据孤岛",未能以最大的价值发布这些数据。
曾琦认为,智能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应该找到吸引真正流动社会化资源、扩大服务覆盖面的途径,同时要在尊重老年人隐私、依法开发和使用数据的前提下,有效整合零散的数据。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老年产业方向博士后郑志刚说,发展智能养老服务可以通过数据和信息打破机构之间的界限,将各种社会组织、企业和养老机构整合到新的组织中,通过网络实现社会组织和社会功能的协调。